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是全国三甲医院院长中的微信达人。同时身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的段涛说:“有时太忙,太累,偶尔想偷懒休息,少写几篇。但是一想到有所期待的朋友们,看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就又像打了鸡血,不睡觉也要把文章完成。” 2016年2月10日大年初三,段涛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公布了他在2015年撰写的111篇文章的目录,主要分为三类:以“怀孕生孩子那些事”为主题的科普文章,以“院长日记”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文章,以及一些抒发个人见地的文章。 在前言中,“敢于直言”和“精辟幽默”的段涛写道:“时间飞快,每个月有4周,一年48周,每周两篇文章,雷打不动,比月经还准。一年当中,心情有好坏,情绪有波动,但文章质量有基本保证。好的文章您点个赞,转发一下;不好的文章欢迎吐槽,多提宝贵意见。别指望篇篇都是精品,G点常在,高潮不常有,你懂的。” 当思考成为习惯,当创新成为常态时,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 “提起自己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原因,颇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段涛说,“开设微信公众号写文章是个偶然的决定,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此事源于我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关注。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我在医院要求大家利用好新媒体来打造医院、科室和医生们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出用新媒体打造品牌后,便有同事提出要段涛先带头写。“好啊,Who怕Who,写就写。”于是,段涛便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段涛大夫”,2014年4月3日,他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做回我自己》。从此一发不可收,每周两篇文章:周一写专业科普文章,即‘怀孕生孩子那些事’;周三写‘院长日记’,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他希望在自己的平台上用“简单,不复杂;单纯,不繁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无论是同行还是患者”共同分享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并且雷打不动,逢年过节也不停息。 段涛说:“有人问我,每周两篇文章是不是负担?当思考成为习惯,当创新成为常态时,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做你所写的,写你所做的’。”他曾在一篇“院长日记”中这样写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自媒体玩得好,可以很快成名,但是也可能很快被大家忘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品牌不是每个人都能树立起来的。” 在段涛看来,“单单有名气还不够,按照‘罗胖’的说法,还要‘有种,有料,有趣’。做个网络大V医生,单单这‘三有’还不够,最好还得加上另外的‘三有’:‘有温度,有情怀,有价值观’。” 在大众读者面前,必须理性地谈论问题 “怀孕生孩子那些事”的科普文章,段涛在2015年共写了52篇。他撰写的每一篇科普文章比写专业论文还要认真,做足功课,不仅要有数据,还要有科学依据。他说:“在大众读者面前,必须理性地谈论问题”。在《“怀孕生孩子那些事”之“你应该知道的概率”》一文中,段涛说:“人生无常,人生是由无数的偶然和概率构成的,连你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偶然,是贡献给你一半基因的那个精子杀出重围,跑赢了另外2000万~6000万的精子,以极小的概率成就了你。医生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减少我们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就是work against odds(工作对抗偶然)。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的概率我们依旧逃不过,这就是所谓的命或者劫数(fate)。” “产科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血淋淋的学科,以前老一辈的说法是‘怀孕生孩子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生好的话这只脚可以拿出来;生不好的话,另外一只脚也会进去’。现在医学发达,让怀孕生孩子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但是风险依然存在,遗憾依旧会发生,医患双方应该是一个团队,来共同携手降低风险,而不是背道而驰。” 段涛在文章中非常详细地列举了国内外及上海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自然流产概率、不孕症的概率、早产的概率、双胎的概率、出生缺陷的概率等等数据,以鲜活准确的事实告诉普通大众。特别是在生育二孩的当下,针对微信朋友圈里转发量很大的“剖宫产后生二胎”、“让子宫有疤痕的女性朋友心惊胆颤”的猎奇文章,段涛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明确指出其谬误,并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切口妊娠导致子宫自发破裂的案例是有,但是罕见,中国年分娩量超过1700万,其中大约一半的人做剖宫产。二胎怀孕的人有一半的人是疤痕子宫,出现几例的切口妊娠的自发性子宫破裂很正常。 二是孕囊种植在切口部位并不等于一定会发生植入(绝大多数不会植入),发生植入,绝大部分也不会导致自发性的子宫破裂。随着子宫的增大,大多数胎盘会逐渐长上去并离开切口。 三是发现孕囊种植在切口,首先要问的问题是孕妇想不想生这个孩子,想的话在告知风险和注意事项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继续妊娠,要注意超声随访。如果是不要这个孩子,反而麻烦,反而可怕,反而要事先做好很多的准备才能刮宫。 段涛这些有理有据、科学专业的文章,让不少准备生育二孩的女性放下心来。 成功的前提是首先要学会和别人一样,对于年轻医生来讲,更重要的是打基础 在医疗圈,段涛被公认为是最具“互联网思维”的公立医院院长之一。他的“院长日记”最有影响的要数2014年6月25日发布的“自白书”《院长日记——我承认我不是好医生》,立即引起众多网友的转发。 段涛说自己是一位“三开”教授,每天忙着开会、开刀、开车。这三者中,最让他困扰的是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各种会议,占用了很多时间。有时还会“临时”被要求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只好暂停门诊或是让同事代诊。 “其实,每次停诊都会让我内疚,因为我知道这对一些患者来说十分不公平。他们可能是从外地长途跋涉赶过来的,可能是预约了很久才终于挂上了我的门诊号。在面对紧急情况无法替患者看病时,我有两种办法。一是事先和病人电话沟通,对那些定期看诊的病人,我会安排别的医生替她们看病,但仍然会存在一些病人无法理解。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他是我一个熟识的朋友。在最后一次来看我的门诊时他告诉我:‘下次再也不来你这看病了,我预约了4次就这一次见到了你!’对这些病人,我始终心怀歉疚。” 段涛做医生20多年,在副院长岗位上工作了8年、在院长岗位上如今也工作了8年,“我被病人和病人家属骂过,也被病人家属打过,我依旧没有失望,依旧在这个世界深情地活着,做着医生,继续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近两年玩自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平台,他逐渐树立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品牌”, 他说“其前提是必须做到技术好、有特色、服务好,要有真才实学的本领”。段涛在主持医院行政管理的同时,时时不忘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段涛在微信公众号里,先后与年轻医生分享了《年轻医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优秀科主任的标准》、《产科好医生的标准》、《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和《学科骨干的“5个一”标准》等多篇文章。 他在《院长日记——致年轻医生的一封信》中说:“成功学是没有用的,没有人是学了成功学才成功的,成功学教你的往往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很多道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道理最后难免沦为‘心灵鸡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一个普通的年轻医生来讲,你不需要去听大道理,去看成功学,你首先要做的是真正了解你是谁?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想明白以后,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成功的前提是首先要学会和别人一样,对于年轻医生来讲,更重要的是打基础,标准化,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医学关乎人的生命,容不得丝毫马虎;打好基础的同时,要学会和别人不一样,创新是保证你和别人不一样的不二法宝。” 最后,段涛还推心置腹地对年轻医生说:“让你成功的另外两个关键词是Collaboration(合作)与Sharing(分享),现代医学已经超越了单打独斗的年代,现在需要的是Teamwork(团队合作)是分享,靠保守成不了大器,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TA的舞台就会有多大。分享痛苦,痛苦减半;分享幸福,幸福加倍;分享知识,知识的力量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