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里,藏着一个沉默却至关重要的生命“化工厂”——肝脏。不过,这个“劳模器官”却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当肝癌悄然来袭时,它都不会轻易喊“痛”。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李涛教授走进《壹问医答》直播间,讲述了肝癌综合防治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读懂肝脏的“求救信号”,用科学方式守护身体的“生命引擎”。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谢静
济南报道
肝癌有三大特点
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更是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
肝癌有三大特点:发病隐匿,早期症状多为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表现;进展迅速,中晚期肿瘤可在短时间内扩散;复发风险高,即使规范治疗,仍需长期监测。
“肝癌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涛表示,肝癌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二是摄入毒素,生活中常见的是发霉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和腌制食物中的亚硝胺类物质;三是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饮酒、肥胖、吸烟等,都会加剧肝癌的发生风险。
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
对于“肝炎、肝硬化、肝癌”三者的关系。李涛解释:“肝炎是起点,肝硬化是桥梁,肝癌是终末阶段,但并非所有肝炎都会发展为肝癌。”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反应,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酗酒或毒素引发。 如果肝脏存在长期的炎症或损伤,正常的肝组织就可能发生纤维化,肝脏结构破坏、功能衰退,这时候称为肝硬化,属于不可逆病变。一般来说,慢性病毒性肝炎可看作肝癌、肝硬化的起点,如果不经过规范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脏反复的损伤和纤维化修复,极易积累基因突变,导致肝癌发生。
“有肝癌致病因素暴露史的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李涛明确指出,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肥胖及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发霉/腌制食物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均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相关人士及早改变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规范治疗,预防肝癌发生。
早筛查、早发现
尽管早期肝癌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但早期筛查还是能实现肝癌的“早发现”。常见筛查手段包括腹部彩超、肝功能、甲胎蛋白检测等,对于一般健康人群,李涛推荐以腹部超声为主,它能够探测到>1cm的肝脏结节;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腹部超声+甲胎蛋白”联合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检出。
谈及肝癌治疗,李涛回答:“肝癌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患者病情‘量体裁衣’。”肝癌综合治疗整合了多种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需多学科(外科、介入科、影像科、肿瘤科等)协作制定方案。
对于肝癌预防,李涛也给出了详细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改善生活习惯,不吃发霉、腌制食物,减少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和血脂;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